夯基础,强基层——古蔺奋力开创应急管理新局面!
基础扎实,坚如磐石。基层是风险防控的“最前一公里”,也是应急处置的“最后一公里”,应急体系完不完善、能力强不强、水平高不高,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应急管理品质。近年来,古蔺县突出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盯紧抓牢夯实基层应急短板弱项,应急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应急队伍体系初具规模、应急信息化管网基本形成、应急抗灾韧性愈加强劲。
层层响应,构建“一呼百应”应急救援新格局
古蔺县地处乌蒙山区,辖区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气候多变,极易发生冰雹、洪涝、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且幅员面积辽阔,在灾难发生时,因山高路远、道路通行受阻等因素影响,易出现救灾不及时、不安全等问题,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
油锯锯木训练、应急战备行动野外拉动、3000米跑……在古蔺县综合应急救援实训基地的训练课表上,乡镇(街道)半专业应急队伍早中晚的训练项目排得满满当当。“基地严格采用民兵应急队伍考核标准,突出实战需要,确保每一位队员的应急救援素质都能得到质的提升。”基地教导员丁瑜说道。
应急救援,关键在人,重点在本领。基层应急队伍中,绝大部分人半路出家,缺乏专业应急救援知识和实践经验,培训不足,难以应对高强度应急任务。为切实提升应急救援的“初始战斗力”,古蔺县秉承“支部建在基地上、驻训用在应急上”理念,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在全市创新打造古蔺县综合应急救援实训基地,通过军事化管理、实战化培训,高质量轮训23个镇街应急救援队伍,并将此作为战斗技能培育的基本途径,截至目前,基地已累计开展23期600人次的轮训工作。
除开轮训外,各镇街、村社区也在不断提升应急救援内生力。
古蔺县金兰街道坐落于县城东郊,辖17个村4个社区,尽管辖区老旧小区偏多、流动人口体量大、业态繁多复杂,该街道还是在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上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1+1+1+21”经验,即:建设1个智能化管理系统+组建1支半专业应急队伍+打造1个应急救援物资库+成立21个村社级应急小队,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在20分钟内到达现场并开展救援工作,形成“20分钟应急救援圈”。
金兰街道村社级应急小队每支至少有15人,由护林员、民兵、驻村辅警、年富力强的青年劳动力组成,主要承担日常安全巡查巡护和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常态化入户排查安全隐患,事无巨细保障大家安全。
“每次经过街道的应急救援物资库,再联想到我们的应急队伍,心里就很踏实,充满安全感。”金兰街道东新街社区居民李大爷说。
截至目前,古蔺县23个镇街均已明确承担应急管理职能的工作机构,建成村(社区)应急救援队283支2850人、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23支690人、专业应急救援队8支150人,累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万余条,组织3390名危险区域群众避险转移,有效处置险情11起,充实各类应急物资9万余件,建设应急避难场所12处。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应急救援层层响应、装备资源种类齐全......古蔺县基层的安全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保障。
科技赋能,探索智防技防应急治理新思路
在古蔺县彰德街道崇文社区瑞景佳园小区,每当有居民试图将电动车推入电梯时,除了“电瓶车进禁止入内,谢谢配合。”的电子提示音外,警报声也自动响起,电梯门保持不闭合状态。这是彰德街道在防止电动车进楼入户充电工作过程中实施的智能监测系统。“以前纯靠人工劝阻,效果一般,现在我们将楼层烟感系统、监控系统、设备感知系统整合联动在一起,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了,大家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小区物业负责人罗开珍说。
近年来,古蔺县为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的精准度和风险监测能力,积极探索将数字治理融入基层应急治理的实践,以县应急指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依托,结合镇街实际,打造乡镇端标准化应急指挥中心,中心配备热成像、无人机、单兵、布控球等先进技术装备,同时接入辖区雪亮工程、交通电子眼、魔镜慧眼等视频监控,基层应急工作开展方式从以前的人巡、车巡、电话通知,转变为在指挥室的可视化、扁平化、信息化监测调度指挥,发现问题的量和面变得更大更广,处理问题的时效也变得更快更高效。
“光辉村、光辉村,有村民在田坝里焚烧秸秆,请马上派人前往处置。”11月12日16时45分,工作人员赵鹏飞在彰德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值班时,发现辖区有村民在违规野外用火,赵鹏飞随即使用广播喊话区域负责人,村应急小队也闻令而动,5名队员驾车仅用5分钟就赶到现场,高效完成处置,在科技的赋能下跑出了应急救援“加速度”。
目前,古蔺县23个镇街均完成应急视频调度系统建设,县域实现应急广播全覆盖;县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累计标注气象站、水文站、救援队伍、物资仓库等监测点位和应急资源信息6000余条,接入1.5万余个视频点位,并借助古蔺县应急监测预警中心,将信息汇入镇街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共享共用,架构起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能力共建的桥梁,有效实现应急管理的高效协同联动。
全民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应急管理新格局
“嬢嬢,出门前一定要记得关闭火源电源哟,不然发生火灾就恼火喽。”国际减灾日当天,一群志愿者深入茅溪镇的村社街巷,拿着《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分成几队前往多处老旧住房实地勘察,一边化身“侦察兵”查看房屋内外安全情况,一边翻开册子现场向居民宣传防灾减灾知识。“这个宣传就很好,不仅讲得细,还实际帮我们检查生活中存在的风险,我们不仅听得懂,还记到心里了嘞。”一位老人笑着说道。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凝聚社会安全发展共识、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群防群测群治工作,古蔺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宣传“深度、广度、力度”上下足功夫,通过“培训+演练”“线上+线下”“集体+个人”等方式,有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宣传格局。
古蔺县茅溪镇地处赤水河沿岸,境内山高坡陡沟深,水库、山坪塘、河流溪沟广泛分布,在临水临崖、高陡边坡、低洼河谷居住群众较多,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每到汛期,村民们就格外紧张,这里几乎每年都要组织群众转移安置,学会快速高效应急避险是他们的一个必修技能。“全体村民注意了,村子临靠的山体出现滑坡迹象,请大家按照紧急转移路线有序转移至安全地带……”像这样的演练,在茅溪镇各村(社区)和风险点位反复开展,旨在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强化群众防灾意识和避灾技能。
入户走访、应急演练、防灾培训......日复一日的宣传,一遍又一遍的演练,茅溪镇极力发挥群众作用,对灾害的正确防御越来越得心应手。
今年以来,古蔺县累计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500余场、专题培训250余次、应急演练200余场,印发宣传资料10万余份,原创科普视频50余部,通过微信公众号、短信等推送安全知识1000余条,力求将“应急课堂”开到全县每个角落,将安全知识送到每一位群众手上。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古蔺县将始终坚持大抓基层工作导向,盯紧基层末梢,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县应急管理局 张辉容)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